一码中内部资料
一码中内部资料
一码中内部资料
一码中内部资料
一码中内部资料

贵州省工业产业基础再造及产业链提升专题研究报告

发布时间:2023-06-09 00:00:00

来源:

贵州工业产业基础薄弱,产业链水平较低,工业总体实力不强,与支撑高质量发展的要求还有较大差距。大力实施产业基础再造和产业链提升工程,全面提升产业基础能力和产业链水平,对助力工业倍增、推动高质量发展、加快赶超步伐具有重大意义。本报告从广义角度出发,通过分析贵州推动产业基础再造和产业链提升的背景意义,梳理全省产业基础和产业链基本现状和问题,提出推动产业基础再造与产业链提升的路径及对策建设,为全省推进产业基础高级化和产业链现代化提供借鉴和参考。

一、贵州省工业产业基础及产业链的现状

(一)产业体系初步形成,产业链水平不断提高

一是十大工业产业体系雏形初现。“十三五”期间,我省培育形成了以优质烟酒、现代能源、现代化工、新型建材、基础材料等传统产业为基本盘,以大数据电子信息、生态特色食品、健康医药、先进装备制造、新能源汽车等潜力产业为有效补充的十大工业产业体系,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突破万亿大关,工业规模总量不断提升。二是产业链不断延伸。全省通过招商引资、承接产业转移,全省工业行业覆盖面进一步扩大、产业链有效延伸,一批天然气开采、合成纤维制造、新能源汽车制造填补省内空白,一批医疗仪器设备、太阳能热水器、北斗卫星设备等高科技产品实现零的突破。

(二)产业基础持续增强,重点领域实现领先

一是基础材料供应能力不断增强。经过多年发展,已初步形成以有色金属、黑色金属和新材料为主导的基础材料工业体系,硅锰合金、电解金属锰、高纯硫酸锰、镍钴锰三元前驱体、三元正极材料等产能规模和产品质量位居全国前列。二是基础零部件配套能力逐步提升。依托三大军工基地,我省在电子元器件、工业基础件等方面形成了具有一定基础的基础零部件产业体系。三是基础工艺技术支撑能力有效提升。围绕重点基础工艺技术,大力开展攻关,部分领域工艺技术实现从无到有、从有到优、从优到强。在装备制造、电子信息制造等行业,突破了精密铸锻、热表处理、增材制造、工模具等基础工艺;在现代化工、基础材料、新型建材等行业,突破了资源精深加工、综合利用等一批关键技术工艺。

(三)基础平台不断完善,产业支撑显著增强

一是创新平台体系逐步完善。目前,全省创新平台涵盖了十大工业产业,初步形成了工业和信息化产业科技创新支撑体系,已认定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试点6个,省级以上重点实验室69个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48个、企业技术中心242家,省级工业设计中心35个。二是公共服务平台加快健全。近年来,我省围绕十大工业产业检验检测、性能测试、应用推广等公共技术需求,建成了集成电路工艺和材料共性技术创新平台、应用验证平台,高性能特种金属材料及其应用技术创新平台、新材料性能测试评价平台等一批服务产业发展的公共服务平台。

(四)园区建设步伐加快,集聚效应逐步显现

一是园区承载能力持续增强。全省开发区不断提升配套基础设施供给质量和运行效率,所有开发区均已实现“五通一平”,部分实现“七通一平”,少部分发展较好的实现“九通一平”,全省开发区综合承载能力逐步增强,产业集中度明显提升。二是产业集群逐步形成。全省加快推进产业集聚,初步形成了世界酱香型白酒产业核心区、世界磷化工产业集群、国家新型功能材料产业基地等产业集群,其中,世界酱香型白酒产业核心区集聚了全国酱香白酒80%以上重点骨干企业、80%以上的产能、90%以上的产量和90%以上的优强品牌,以占全国白酒产业3.8%的产量,实现了约21%的销售收入和45%的利润总额。

(五)企业培育取得实效,竞争能力明显提升

一是龙头企业领航能力增强。“十三五”期间,全省能源、化工、装备制造和电子信息等进一步从产业链配套开发、技术创新、技术转化上寻求合作,培育了一批产业关联度大、市场竞争力强、行业带动作用突出的大企业。贵州钢绳、瓮福(集团)荣获国家工信部制造业单项冠军。二是专精特新企业培育成效显著。近年来,全省大力实施“双培育”行动计划,积极引导中小企业进一步做专做精、做特做新,激发创新潜力。目前,我省“专精特新”入库培育企业1992家,获认定的国家级专精特新“小巨人”企业达50家,其中国家重点“小巨人”企业为18家。

二、贵州省推动产业基础再造及产业链提升的路径

(一)实施产业结构体系再造,完善产业链,提升产业发展水平

一是巩固优势产业链地位。围绕贵州白酒、磷化工等优势领域,持续加大支持和服务力度,巩固提升产业领先地位。二是补齐现有产业链短板。围绕装备制造、电子信息制造、新能源汽车等配套层级多、产业链路长的产业,认真梳理绘制现有产业链图谱,精准查找产业链的薄弱和缺失环节,大力开展产业链招商,打通产业链堵点、断点,增强产业链自主可控能力。三是加强新兴产业链培育。积极布局发展新能源电池、生物医药、氢能、节能环保等市场导向型产业,推动优势资源深度开发利用。围绕量子信息、人工智能等可能产生颠覆性创新的领域,主动谋划、前瞻布局一批未来产业,构建未来竞争的新优势。

(二)实施产业配套体系再造,畅通供应链,促进供需精准对接

一是完善产业配套体系。围绕主导产业链,加快建立完整的产业配套体系,引导上下游企业进行配套产业协作,促进产供销全流程精准有效衔接,助力贵州打造供应链关键省份和供应链资源配置中心。二是提高供应链质量效率。建立全省供应链备份,统筹协调供应链本土化与全球联动关系,加强全省供应商与境外合作伙伴保持紧密合作,构建内部自主、外部协作的良好供需体系。

(三)实施产业价值体系再造,提升价值链,增强产业竞争优势

一是推动产业价值延伸。聚焦资源型产业链,以提升产业链价值为核心,紧抓产业转移机遇,引进一批精深加工企业,大力推动资源精深加工,提高资源精深加工转化率,延伸产业链价值。二是推动产品价值提升。以“增品种、创品牌、提品质”为抓手,推动原料产品向终端消费品转变、低端产品向高端产品转变、初加工粗加工产品向深加工精加工产品转变,促进产品向价值链高端延伸。三是推动产业链整体升级。加大新技术对产业链的渗透,推进工业领域智能化、数字化改造升级,建设一批智能制造单元、智能生产线、数字车间、智慧工厂,推动企业从研发设计、生产制造、运营管理、服务维护等全流程、全产业链转型升级,实现价值链重塑。

(四)实施技术创新体系再造,部署创新链,推动产业重构升级

一是建设高水平技术创新平台。着力培育大数据电子信息、新材料、高端装备制造、新能源汽车等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,推动符合条件的省级中心升级为国家级中心,为产业基础技术研究和产业化应用提供支撑和服务。二是进一步加强基础研究。鼓励企业、高校、科研机构联合建立基础研究联合体或技术联盟,面向产业发展重大问题开展前瞻性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。三是加快推进创新成果转化。支持已取得自主知识产权、能够显著提升相关产业技术水平和核心竞争力的重大科技成果,加快中试和产业化步伐,充分发挥新型工业化基金引导作用,带动企业和社会资金参与重大科技成果转化项目的实施。

(五)实施智力支撑体系再造,布局人才链,激发产业发展活力

一是聚焦工业产业发展谋才。培育引进一批企业经营管理人才、专业技术性人才和高水平技能人才,促进产业转型升级、提质增效。二是聚焦发挥人才效应用才。依托省内国家级重点实验室、工程技术(研究)中心、工程实验室、企业技术中心等思想库,大力吸引国家大院大所到我省建立研发分支机构,围绕基础创新与已有技术应用集聚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。三是聚焦优化发展生态留才。建立全省高端人才服务中心、高端人才生产生活“一对一”“一站式”人才服务窗口,畅通人才发展通道、搭建各类交流平台,突破人才应用的理想、就业、薪资、住房、医疗和教育等体制机制藩篱。

(六)实施协同发展体系再造,构建生态链,提升工业综合实力

一是共建跨区域协同发展的产业生态。充分发挥贵州比较优势,积极融入“一带一路”、长江经济带、粤港澳大湾区、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等区域发展战略,主动参与国内大循环产业分工,力争在资源精深加工、大数据电子信息、航空航天等重点领域开展深入合作,推动产业协同发展。二是构建跨行业耦合共生的产业生态。打造工业资源集聚共享、工业数据集成利用、工业生产与服务优化创新的载体,整合“平台+应用+用户”生态资源,为跨行业、跨领域主体带来更多数字化转型红利,实现产业共赢。三是打造跨企业融通发展的产业生态。积极引导企业之间围绕产业链各个环节开展分工合作,重点培育一批具有产业生态主导力和核心竞争力的“链主”企业,增强对产业链、供应链、创新链的引领整合能力,吸引上下游企业集聚,不断提升产业集群内的系统集成能力、基础配套能力和标准制定能力,构建形成共生互补的产业生态。

三、贵州省推动产业基础再造及产业链提升的对策建议

(一)建立工业基础和产业链评估机制

以基础支撑能力、产业链供需对接、要素流动效率、市场主体意愿、外部资本集聚、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等核心指标,建立常态化的工业基础能力和产业链安全评估机制。对查找出亟需解决的工业基础和产业链关键核心问题,整合全省有效资源向产业基础再造和产业链提升倾斜,着力破除制约瓶颈,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的弹性与韧性。

(二)建设“智慧产业大脑”

建设集产业链、供应链、价值链、创新链、人才链、生态链为一体的“智慧产业大脑”平台,利用可视化数据展示全省产业、企业、资源、人才、资金、政策、项目等分布情况,清晰呈现产业链上下游产业链空缺和薄弱环节,通过数据融合分析,实现产业精准决策和数字化治理。依托“智慧产业大脑”平台,以数据供应链为纽带,以“智慧工厂”建设为引领,探索“智慧产业大脑+智慧工厂”的发展模式,推动产业链、创新链、供应链融合应用,实现资源要素的高效配置和经济社会的高效协同。

(三)加快推动产业集聚

聚焦“两区六基地”战略布局,加快推动企业集中、产业集聚、资源集约、功能集成,不断优化要素配置、提高配套能力、降低生产成本,促进产业集聚集约发展,增强产业发展韧性。围绕区内和基地内标志性产业链关键环节和重点领域,大力开展招商引资,着力引进一批大项目,培育一批上下游企业,以链式效应带动产业集聚,形成产业集群。加强“区主”“基地主”企业培育,提升企业集聚协作配套产业的吸附能力,增强产业集群效应。

(四)实施试点示范工程

重点在新能源汽车、新材料等领域开展先行先试。一是科学合理选定布局,全面理清产业发展的技术路线、人才路线,围绕各个环节狠下功夫,加快推动产业链供应链的形成。二是在政策、人才、资金等方面建立独有的保障体系,明确每年技术投入、人才投入、资金投入的份额,最大限度保障产业发展。三是加强产品应用推广,制定详细产品推广方案,建立终端产品使用激励机制,增强产品竞争力,实现产品由省内消化逐步向省外销售转变。

(五)优化产业发展环境

立足全省十大工业产业发展需要,围绕产业链、供应链、价值链、创新链、人才链、生态链,针对性构建十大工业产业发展支撑保障体系,全面营造全省工业发展的良好软环境。加强对政府资金和社会资本的统筹,精准用好财政各类资金和引导基金,以基金为引导支持“链主”企业做大,以资金为激励带动“链上”企业做优。谋划设立基础研究和成果转化激励资金和引导基金,吸引国内外技术型人才到贵州开展技术研发,推动科技成果就地转化实施,不断形成新的产业增量支撑。

(六)完善多链协同工作机制

建立多链协同工作机制,统筹产业链、供应链、价值链、创新链、人才链、生态链“多链合一”,畅通产业生态内的产供、技术、人才、资金、政策等各环节,实现产业链、供应链、价值链、创新链、人才链协同发力,多链协同推动工业高质量发展。以“多链协同”为着力点,强化职能部门间沟通协作,建立定期沟通、信息互通、资源相通的协同联动工作机制,全力保障全省工业产业基础再造和产业链提升。